北京時間2021年6月11日11時03分,由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集團、三明市投資集團等單位聯合研制的“海絲二號”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已進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預定任務!這是市投資集團與省招標集團合資的三明新基建公司成立一周年發射的第二顆海絲衛星。
2020年12月“海絲一號”發射成功之后,我們繼續加大合作力度,聯合研制共同發射第二顆衛星。“海絲二號”水色小衛星是一顆以海洋生態環境為觀測目標的光學遙感衛星,相比于傳統大型水色衛星(體重上噸,面向全球大洋觀測),“海絲二號”屬于輕巧型小衛星,重量僅65kg,雖然體型輕巧但“海絲二號”的定量監測能力與傳統大型水色衛星相比毫不遜色。
在技術水平上,“海絲二號”星下點地面像元分辨率可達20 m,大大優于大衛星的1 km分辨率,是一顆“火眼之星”。其八個波段獲取信號與噪聲之比(信噪比)皆大于270,大大優于其他多光譜小衛星,利于生成更高質量的水質遙感定量產品,是一顆“高清之星”。
在服務功能上,“海絲二號”可謂是一個多面手。其以服務近海及內陸的水體觀測為主,可以獲得水體上層的葉綠素濃度、初級生產力、懸浮泥沙、透明度等等水體基礎參數數據,辨識大型藻類及浮游植物的類別,開展水環境變化的科學研究。除開展科學研究之外,“海絲二號”更具民生服務價值。它是生態危機的“吹哨人”,能對近海港灣、河口及內陸湖庫、河流等進行細化的水質監測,如赤潮、溢油事件,助力防災減災。它是淺海地形監測的“望遠鏡”,能夠對清澈的淺海進行水深測量和底質分類,實現對特定水域的地形監測。它還是碳通量的“跟蹤儀”,可幫助水體-大氣之間二氧化碳通量及其他碳循環參量的估算,提升中國近海碳通量的定量準確性,為中國踐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貢獻基礎數據。
未來,我們將繼續依托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院士專家團隊,參與發射對地觀測衛星、4顆SAR衛星和多光譜水色小衛星,組建海絲星座,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立體監測系統。同時,通過衛星數據的研發和應用,為國土資源管理、農業林業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城市綜合應用、應急防災減災等領域提供信息支撐,打造衛星數據研發和應用產業。